提升品牌改造传统产业
受今年成本上升和经济增速下降影响,我市不少民营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受到冲击。就在这股“寒流”里,1至9月,森马集团旗下两大品牌却实现终端销售38亿多元,同比增长52%。
什么是森马逆势成长的独门秘诀?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昨天亮出3把“剑”:商务模式的不断创新、市场潜力的不断挖掘和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。
邱光和说,森马从事的服装业,是个充分竞争的传统产业。为了实现做强的目标,邱光和多年前就开始大刀阔斧地“磨剑”。他对企业商务模式做了重大调整,把原来的配货制变为订货制,大手笔增聘设计师、增设实验室,积极开发新产品。订货制的实施,激发了森马销售终端的积极性,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。
“知己知彼,才能百战不殆。”在邱光和眼里,国内服装品牌的最大长板在于终端市场和网络。要在竞争中胜出,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不断挖掘市场潜力。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扩展网点并不断优化,森马的销售网点已经达到3700个,盈利率达到96%。
森马集团还从品质、品格、品位3个纬度着眼,从产品设计、质量、品牌包装、服务等着手,不断给品牌注入新内涵,提升新活力,实现用品牌提升带动价格提升、用价格提升化解成本压力的传统产业改造目的,为如今的笑对压力奠定基础。
试水新领域赢得新发展
“转型升级是温州民企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”。在通往“罗马”的过程中,华仪集团和海螺集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手抓传统产业、一手开拓新兴领域的相似路径。
“企业要转型升级,一定要下定决心,加大科技投入。”华仪集团董事长陈道荣用事实为自己的这句话做了注解。
2002年,做高压电器、接地开关起家的华仪集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大胆进军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,开始坚决的企业转型之路。2004年,华仪在洞头大门岛兴建风力发电场。2006年,华仪与德国公司合作开发风机。2008年,在花了4.5亿元研发资金后,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.5兆瓦风机在华仪成功下线,目前已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……这也将为这家生产高压电器的企业今年多增了8亿元的产值。
从一把雨伞起家,到拥有3个高科技生物企业,海螺集团董事长邵奇星完成了漂亮的转型。他说: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、一手抓高科技发展,使企业从被动应战走向了主动迎战。
在近年发展中,海螺不仅积极走重组整合之路,提高了制伞、调味品两个老行当的竞争力,更把企业新的增长引擎瞄准了高科技产业。通过用产权换技术,用股权换人才等一系列大胆举措,海螺先后组建浙江海康生物制品公司等3家高新技术企业,分别生产人血白蛋白、植酸酶、指纹锁等高科技产品。
“有人说转型是找死,不转型是等死,等死一定会死,找死也许有成功的机会。”邵奇星加重了语气,
面对一部分还处于困惑中的温州企业,陈道荣和邵奇星不约而同地提议,要处理好产业“舍”与“得”的关系,在不断转型中为自己赢得新的发展。
借力共赢打造全新天地
在今年温州汽摩配企业面对巨大困难和挑战时,瑞立集团靠什么实现前三季度利润同比增长15%?瑞立集团董事长张晓平说,这主要得益于在调整中提升、在规范中发展的经营理念和企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实践。
张晓平说,坚持合作双赢,走整合资源、优化资源、共享资源的发展路子,使得瑞立从容应对了不利的宏观经济形势,开辟新的发展空间。
近年来,瑞立集团充分利用国内、国际两个市场,不断扩大对外合资、合作,不断延伸企业产业链。通过并购控股,瑞立成为国内最大的商用车ABS生产企业;通过与浙江工贸学院合作,瑞立着手培养适用的机电专业人才;通过和铁道部合作,瑞立成功涉足轨道车辆系列自动产品开发领域……一系列借鸡生蛋、借力共赢的举措,为瑞立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。
“企业还要时刻瞄准世界先进水平,坚持自主创新。”张晓平说,这才是成功转型升级的保障所在。由于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,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,瑞立在主动适应市场挑战中找到了前行的道路。目前,瑞立自主开发的汽车ABS系统被列入国家火炬科技项目,并开始运用于原来被国外产品完全垄断的铁路动车组、城市地铁的电子控制系统。
温州日报记者 潘秀慧 尤海峰